大学与本科教育的区别?
“大学”这个词的意义,在现代中国已经发生了变化,它指代的是一种高等教育制度,在这种教育制度下培养出来的学生称为“大学毕业生”;而在古代中国,“大学”一词指代的是供士大夫阶层及其子弟学习儒家经典的地方——“大学者,大成之学也”。 现在的大学生都是在大学制背景下培养出来的。大学制是指从小学到大学全程统一制度化的教育体系。在这之前,中国的教育制度是科举制下的私塾教育,这种教育制度从春秋战国开始形成,到明清时期达到顶峰,它以官办官学为主,辅以私塾(私人办学),主要目的是为官僚体制输送人才,因此也被称为“仕进之途”。
进入民国之后,我国的教育体系进行了改革,建立了西方大学制度的雏形,但在新中国建立后,大学制度遭到了一次很大的冲击,1952年开始进行高等教育的院系调整,很多高校都被整合归并,当时被合并的很多院校都是有上百年甚至更长历史的名牌学校——比如武汉大学和中山大学的几所大学,以及号称“黄埔军校”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简称哈军工)。这些学校的建制消失了,它们的传统也断了。
后来,虽然我们恢复了高考制度,但大学的质量很难再恢复过去的水平了。因为大学不仅是知识的殿堂,还是社会文化和历史传统的载体,有上下五千年的厚重感。 现在的大学虽然也有百年老校,但它已经是另一重意思上的“大学”了,它的职责不仅是传授知识、选拔人才,还得承担一定的社会功能,比如研究高科技项目,推动经济发展,甚至解决某些社会问题等等。而以前的“学士”“硕士”“博士”等学位的称谓更是反映了这一制度的特点:在以前没有大学生这个概念的时候,要获得相应的学位必须先取得毕业资格,才有机会继续读研究生(当时的研究生也是一边工作一边学习的),这样就能保证毕业生的质量。
但现在的大学生都是“先上大学,再分专业”,而且可以跨专业考研,甚至在专科的基础上直接升本科,这在以前是无法想象的。 当然,现在大学制度也有不完善的地方,比如说高等教育规模过大,导致学历的含金量下降,就业竞争压力增大;高校教师的待遇偏低,师资队伍不稳定,教学与科研的压力大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新的教育理念和创新性的政策举措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