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房子为什么下降?
谢邀! 日本房价下跌主要源于两个因素,一个是经济的持续低迷,另一个是房地产泡沫的破灭。
首先,从1990年至2013年,日本的GDP增长率几乎都在负值区间,只有两年超过了零增长,即2005年和2006年的1.7%和1.4%,其中2013年的GDP增速仅为0.7%,创下近24年来新低;而同期中国的GDP增长率却高达88%。经济增速的悬殊导致两国的人口就业率、居民收入也出现分化,由此引发住房需求侧的变动——日本国内需求的萎缩和中国人“买房就是投资”观念的形成。
其次,作为亚洲地区重要的经济体,二战后日本快速的经济发展与城镇化进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1955年到1973年间,日本的住宅总量由不足5千万套上升到接近8千万套,城市人口比例则由51.8%上升至73.9%。快速的城市化和工业化,使得土地资源紧缺,为了刺激地皮交易,日本政府于1963年开始实行零利率政策,将名义利率一直维持在0左右,直到1995年才下调至1%。低廉的信贷成本和巨大的住房需求,催生了日本房地产市场的繁荣,地价和房价不断上升。到上世纪七十年代,东京都心地区的地价已经达到每平方米23万元,远远超过纽约、伦敦等世界城市的地价水平。
然而进入八十年代之后,日本的土地财政开始难以维系。随着人口向大城市聚集,可开发建设用地越来越少,而日本国土面积中约有60%已经被规划为自然保护区及林地,可供开发的住宅用地更是极其有限。与此同时,日本银行业经过二战后的快速扩张后,资产负债率已经居高不下,为了维持零利率政策,日本央行不得不大量买入商业银行手中的地产按揭抵押贷款,间接融资来满足企业的需求。
这一政策的后果就是,一方面商业银行手中过多的按揭贷款不能顺利脱手,形成不良资产,另一方面房地产公司由于没有足够的现金流来支付利息,加剧了资金的占用,最终导致房地产市场的供需失衡,地价开始大幅度下滑。 从1990年至今,东京都心地区的地价已经下降了将近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