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研究生那么水?
本人某双一流A类985高校研一学生,水硕,以过来人的经验告诫大家,能不要考研就不要考研! 本人本科211,研究生上的是本省最好的一个大学(虽然是双一流但是只是B类)。我读的这个专业,我们学校只有两个导师,一个搞科研的是一个搞工程的。
先说科研这个,真的是没什么项目,天天就是看文献加做实验。做实验也不是自己做,就是去别的实验室做做样品而已。一个月也就两千多块钱的生活费(无补助)。而且这个学校地处偏僻,附近没有什么娱乐设施,喜欢宅的还好点,不喜欢的人真的会很无聊。
再说工程那个,真的是水。就是跟着老板去参加一些会议加上写报告,老板每个月会给两千块钱的生活费。 这两项加起来一个月最多三千块。现在在读研期间找到了很好的工作,年薪二十万+。所以说读研真的不是明智选择,还不如趁年轻早点进入社会,积累实践经验!
硕士生教育目前在很多国家都是普遍大众化的,全世界都是这个趋势。欧美很多国家,接受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人数在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已达到20%~30%。而在国内,1999年开始高校大规模扩招,大量新设本科院校需要发展,这些高校开设硕士点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这些高校招收的硕士研究生不可能有很大的区别于本科生的科研任务,因此使得硕士研究生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本科化。
其次,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高校在学研究生以及高校毕业生在职攻读各种专业学位,而且对于很多传统的硕士学位也逐步提出课程学位论文并重,注重实践的要求,这也使硕士生教育更加大众化,更容易被本科毕业生接受,从而使研究生变得“水”。
再次,很多高校存在用人危机,学校需要廉价劳动力,而研究生是一个巨大的劳动力资源,所以很多高校大量发展研究生,很多在学研究生都被用来干一些重复劳动、繁杂琐碎的事,使他们在校期间没有机会从事具有挑战性、探索性和创造性的更高水平的科学研究,从而也容易使研究生变得“水”。
最后,社会上存在对毕业生的歧视。目前,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困难、出路少,不得不将考研作为暂时缓解就业压力的一个过渡方式。为了能够顺利毕业并在毕业时有个比较好的就业起跑线,大量的本科毕业生在大学四年级时全部备战考研,因此很难在本科四年级时进行一些富有挑战性的创造性的科学研究,这使得他们与低年级本科生在进行科研时的能力水平差异不大,也使得刚入学的硕士生不太可能在入学后立即着手富有挑战性、创造性的高水平科研,使研究生变得“水”。
博士研究生“水”主要源于高校师资危机使刚毕业的博士必须在导师的实验室继续从事科研,而不是从事基本的教学实践。
总之,研究生“水”现象,是目前社会诸多矛盾造成的,我们应从诸多矛盾的缓解上做起,而不只是教育内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