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学生要参加中考吗?
近日,一则新闻称:“17名参加中美学生科研交流项目的天津高中生被中断在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基倍尔分校的科研实践,遭到强制遣送回到中国。”据悉,这批天津学生是作为“青少年研究中心”的“学者”被送去美国参加一项“脑科学夏校”科研活动的,而这一所谓的“科学家交流项目”不过是满足学生申请美国大学需要的所谓“科学家经历”而已。但这所谓经历,不但与美国大学实际录取并没有关系,甚至连美国大学的科研皮毛也没有沾上。
学生没有能力辨识学术造假
这不得不让人联想到前段时间哈尔滨3名中学生仿制发明,并凭借“膜科技”获得国际大奖的事情。两起事件有一个共同点,参加活动的青少年都没能辨别“科学”研究与“科研”活动之间的区别,而没有分辨能力根源在于青少年没有一个权威的、基本的科学常识鉴别标准。
我们的基础教育体系虽然把科学课定为了必修课,也设立了相关课程的教学要求,但我们的科学课教学状况实在令人不敢恭维。现在大多数学校的科学课仍然是物理与化学的混合教学,把人类的八大科学分支混杂在一起,更没有任何关于科学的基本史实教学。有的学校虽然开设了“科学”课,实际上仍是生物学、化学、物理三门学科的合成,“科学”这个词仍然处于虚无的状态。有的学校虽然开设了“科学社会实践”,让学生们去体验“科学”,但学生可能仍然没有意识到“科学家”与“科学”究竟是什么。因为“科学研究”对于学生来说是根本无法比拟的概念,对于中学生来说,科学家依然是传说中的人,与现实生活无关。
必须开设科学史教育课程
要改变青少年像无头苍蝇一样参加各种各样的“科学家活动”,却根本不知道科学家究竟应该是什么样子的现象,我们需要做的第一步就是一定要让人们认识到什么是科学家,需要让人们知道人类科学家们都有哪些共同的特征,都做了些什么。在这个基础上,让青少年知道自己现在所从事的学习实践活动,与他们进行科学研究之间究竟有什么差别。而这个差别,需要通过科学的教学活动来创造。
开设科学史教育课程可能是解决这个问题最简洁、最便捷的办法。科学史教育能够回答学生们“科学家为什么是这样”的问题,为他们的学习实践活动与科学家之间的区分奠定最基本的认同依据。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校开始了这方面的学习活动,也有的国家把科学史教育作为高中生的必修课。
而我国的科学史教学状况却令人颇感担忧。现在有少数几所学校在高中开设有科学史课程,但开设的科学史教育课程其实质仍然是科学思想史,并没有涉足到科学技术的实践层面;而我们的基础科学教育是缺失的,即没有在中学之前开设科学常识的教育,造成相当多的学生即使上了科学史课程,也不会对真正的科学家产生尊崇感,因为学生对科学理论的真正缺失,造成这些学生不懂科学家为什么伟大,为人们做出了什么。